营业部网站更新—鸡西中心大街营业部“理性投资、从我做起”投资者教育专项活动(二)

发表时间: 2018-03-26    来源:海通证券

                                     
                                                       目  录
               
               

                信用卡额度无故被银行“清零”寻求媒体帮助案

               最低还款额金额计算错误引发征信异议案

                未尽审慎核查义务致代理取款纠纷案

                银行卡挂失耗时过长致财产损失案

                共享单车二维码诈骗案


  
  案例六  信用卡额度无故被银行“清零”寻求媒体帮助案

  案情简介

2017年7月26日,张先生向某省某电视栏目反映:其爱人去年在当地某商业银行办了一张额度为5万元的信用卡。之后每次消费后均正常还款,从未出现逾期不还或者透支等情况。7月初,他突然发现该卡无法正常使用,仔细查询后发现该卡额度已经变为零。询问开卡行网点工作人员,该行工作人员告知该卡存在套现嫌疑,所以银行对该账户进行了账户管制。张先生认为自己并无不良消费记录,也无套现行为,银行方面无考证的任意管制行为以及其解释并不能得到其认可,故选择向该省某电视栏目反映情况。据了解,银行选择账户管制措施是因为该卡存在套现嫌疑,具体原因是该卡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两笔较大的消费。经查,张先生确于4月16日和5月7日在同一家金店,分别刷卡消费人民币1万元和3万多元用于购买金器,但是均留存有购买凭证,属于真实消费,并且这两笔钱在5月9号就还清了。银行方面回应称之所以会判定该卡套现,是系统按一定规则自动从几十个客户中筛选认定存在套现嫌疑。张先生恰好满额刷卡,又是在珠宝店类敏感行业,因此会出现误判。之后该行同意为张先生重新办理一张同样额度的卡,注销额度为零的卡,张先生表示接受。

  案例启示

信用卡套现行为不仅会增加发卡机构不良贷款风险,为“洗钱”等不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阻碍信用卡行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增加我国金融秩序中的不稳定因素,妨碍良好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因此发卡机构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持卡人套现行为,并非有意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了及时定损止失,解决问题,消费者在面对如此遭遇时,要注意留存证据,积极向银行方面反映问题;银行方面不予回应或者解决问题,可以向监管机构寻求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七  最低还款额金额计算错误引发征信异议案

  案情简介

2017年8月25日,赖某向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投诉,称其持有一张A银行的信用卡,账单日为每月18日,还款日为每月7日。2017年5月3日,赖某向A银行信用卡中心提出分期还款申请,客服人员受理业务后告知其当月仅需还款1.7万元,余款可分期。赖某遂在当月还款日前偿还了1.7万元,之后再未收到银行提示客户未足额还款的电话或短信通知。

直至2017年5月23日,赖某收到银行短信通知:“还款额低于最低还款额,产生逾期利息620元,因此产生的不良信息将上报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赖某立即缴存700元欠款,并向A银行信用卡中心投诉,客服人员承认由于其工作失误,对赖某当月最低还款额金额计算错误,直接导致其产生逾期还款记录,A银行表示同意更正赖某的逾期不良记录。

但截至2017年8月25日,赖某个人征信报告上的该条逾期还款记录仍未消除,赖某多次向A银行信用卡中心反映,经办人员答复“销卡才能彻底消除逾期还款记录”,赖某对A银行的答复十分不满,表示其本人对于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不存在主观过错,并且需要继续使用该信用卡,不同意办理销卡,要求银行尽快更正个人信用记录。

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收到赖某投诉后,立即转办A银行。2017年8月30日,A银行向总行提出征信异议处理,要求更正赖某的不良信用记录。2017年9月15日,赖某再次查询信用报告,确认更正成功,赖某对投诉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案例启示

本案由最低还款额金额计算错误引发征信异议引起,由此涉及的关于信用卡的金融知识值得消费者学习了解。

1.信用卡账单上的名词含义

①交易日:每笔交易(包括消费、取现等)发生的日期。

②记账日:每笔交易(包括消费、取现等)的入账日期。

③账单日:每月对在账单周期(前后两个月账单日之间为账单周期)产生的交易进行结算的日期并于该日期向持卡人寄发对账单。

④到期还款日:本期账单还款的最后日期。

⑤本期应还金额:指持卡人本期应偿还金额的总和,如果在到期还款日前偿还所有本期应还金额,便不用支付任何利息(信用卡取现不享受免息优惠)。

⑥最低还款额:指要求持卡人在最后还款日前最少应偿还的款项。选择只偿还最低还款额还款,不会影响到个人信用记录,但不享受免息还款的优惠,须对每笔交易按日利率万分之五支付从银行记账日起至到期还款日止的应付利息,应付利息按月计收复利。

2.异议申请

信息主体认为个人信用报告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受理异议申请,并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异议信息的核查和处理,书面答复异议申请人。

  案例八  未尽审慎核查义务致代理取款纠纷案

  案情简介

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在对某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执法检查中发现,该银行客户沈某曾投诉称,其丈夫张某在未获沈某授权情况下,于2015年2月17日持沈某银行卡到该银行柜面支取了5万元现金,损害了沈某的合法权益。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检查组认为该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及柜面现金支取业务可能存在违规情形,遂就沈某投诉事项展开调查。

经查,2015年2月17日,张某持其妻沈某银行卡来到某商业银行柜台,要求取款5万元。在张某未出示本人及其妻身份证件的情况下,该银行柜台人员为其办理了凭密码取款业务,且未登记取款人身份信息,沈某投诉属实。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认为该银行未严格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未对储户存款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损害了沈某的财产安全权,责令该银行限期整改。

  案例启示

本案由丈夫以妻子名义擅自取款引发的纠纷案,在家庭生活中,根据法律规定,存款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所有。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的任一方无权在对方无授权的情况下随意处分,作为金融消费者,需要知道:

1.金融消费者在办理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有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的义务。对于大额存款代理支取业务,为保护储户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除验证取款密码外,还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对办理大额存款代理支取业务的操作规程处理,如违规操作造成了储户的损失,银行业机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具有求偿权。

2.金融消费者应提高个人金融信息与金融资产安全意识,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件、身份验证密码、银行卡和有关金融资产信息,防止因随意放置、透露而被他人知悉、拿取,从而因他人滥用给自己带来财产损失乃至其他法律责任。

  案例九  银行卡遗失致电子现金无法找回案

  案情简介

吴某电话反映,2017年1月,吴某儿子(未成年人)通过自助柜员机向吴某银行卡存入300元现金,因操作不熟,误将300元“圈存”为电子现金,随后银行卡不慎遗失。2017年4月,吴某持身份证件在某商业银行网点办理正式挂失手续并补办了一张新卡,原卡账户中的500元存款已自动转入新卡,但被圈存的300元却不见了。吴某与网点交涉多次无果,遂投诉至当地人民银行。

经查,吴某自2016年12月1日开卡以来先后 “圈存”电子现金两次,电子现金消费清单显示,两笔圈存金额均为300元,共计600元。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多次联系吴某进行沟通解释,提醒其银行卡包含借记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电子现金账户也就是俗称的电子钱包。借记账户里的存款存储在银行里,即使卡丢了,账户里的钱还在,补办新卡后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与借记账户不一样,电子现金账户里的钱则是直接存在卡里,用于1000元以下的小额快速支付,这张卡的电子现金账户本身就如同一个实体钱包,使用时不需要密码,一旦卡遗失就无法挂失补办。倘若丢失的卡被别人捡到,即便已经办理账户挂失,电子钱包里的钱还是可以继续被他人使用,直到用完为止。

  案例启示

本案由消费者不了解电子现金账户性质而引发的纠纷。对于支付手段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消费者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以方便生活、便利支付、明白消费。

1.电子现金是基于金融IC卡的借记和贷记应用实现的小额支付功能,其金额直接存储于IC卡卡体上,等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现金,具备不记名、不挂失的特征,谁持有谁就掌握了其使用权,适于在脱机环境等条件下或快速支付等场合的使用。因此,存储有电子现金的IC卡一旦遗失,持卡人就失去了对其中的电子现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如同我们身上的现金丢失一样,无法通过向银行挂失或申请止付找回。

开通电子现金功能的IC卡持卡人可以根据自身承受能力和偏好,设定IC卡上电子现金的上限,并根据实际需要在限额内将资金圈存为电子现金(即转入IC卡的电子钱包中)。为降低持卡人资金损失风险,目前各银行业机构设定的电子现金最高上限为1000元。

2.金融消费者应妥善保管自己的金融IC卡。金融IC卡是集成电路卡,其芯片本身难以被复制,但持卡人仍需妥善保管。这是因为金融IC卡内的电子现金等同于人民币现金,不记名、不挂失,消费时不输密码、不用签名,任何人皆可使用,如遗失金融IC卡,卡内电子现金账户的资金将无法补回。因此持卡人应根据实际需求圈存适当金额,在采用接触式插卡消费或ATM使用后注意取走卡片,以降低卡片遗失和被盗刷带来的风险。同时,持卡人用卡时尽量使用IC芯片插卡或者挥卡消费,如刷磁条卡消费应勿让卡片远离视线,防止卡片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

  案例十  共享单车二维码诈骗案

  案情简介

2017年3月1日,江某准备骑共享单车外出办事,发现车身后座上有两个二维码,于是便用微信扫描了其中一个二维码开锁。手机上随即跳出支付页面,江某按照提示支付了99元押金,但车锁并未开启。由于是第一次使用,他以为是系统故障,于是对着另一个二维码进行扫描,在再次支付299元押金之后,单车顺利解锁。江某用车结束请求退还押金时,发现系统只退还了第二次支付的299元,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第一次扫码可能被骗,立即向当地公安局报警。

经警方查看,江某第一次扫描的二维码并非共享单车开锁二维码。警方同时透露,2017年2月开始已经陆续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扫描共享单车二维码支付押金后车锁未能打开。随后,警方展开侦查并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据查,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包某伙同林某,伪造了包括摩拜、哈罗等多家共享单车的二维码数百枚粘帖在相应的共享单车上进行欺诈,设置的转账金额有299元、199元、99元三种,诈骗他人财产3200余元。

  案例启示

据了解,上海、北京、成都、福州、海口、宁波等城市都已先后出现类似诈骗案例,不法分子利用共享单车扫码开锁的设计,在车身上加贴个人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同时将微信、支付宝昵称改为共享单车,以假乱真。有的在共享单车的原有二维码上覆盖一层底色透明的假二维码,破坏原有二维码,导致消费者扫码时出现“二维码格式有误”或“系统升级”,“请暂时通过微信/支付宝使用共享单车”等字样,迫使消费者选择车身上假的付款码付款。更有甚者,不法分子通过在车身上粘贴假二维码,诱使消费者下载该二维码导向的假租车软件,趁机将木马病毒植入消费者手机盗取其银行卡卡号密码或者远程操控消费者手机,往往给消费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消费者需要注意:

1.支付机构为江某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根据江某的支付指令,通过支付密码、动态验证码核对江某身份无误后进行资金划转。在接受服务时,支付指令是江某自愿主动发出,支付密码、动态验证码也是江某自行输入并确认,因此,支付机构完全按照江某意愿为其提供资金划转服务,对江某资金被骗不应承担责任。共享单车企业为江某提供单车骑行服务,通过江某扫描车身二维码并支付押金与其建立合同关系。但共享单车企业疏于对车辆管理,致使车身被不法分子张贴虚假二维码进行欺诈,对江某的资金损失负有一定责任。江某在明知单车车身存在两个二维码的情况下,未经认真核对径自选择其中一个扫描并支付,对自己的资金损失也负有一定责任。江某的资金损失是由张贴虚假二维码的不法分子直接造成的,其损失最终应向不法分子追偿。因此,发生此类事件,消费者要留存证据,马上报警,等待警方侦查处理

2.金融消费者在通过二维码等金融科技手段进行支付时,应提高安全意识,仔细辨别二维码真伪,核查是否有涂改、替换、增减痕迹,用心留意支付环节有无异常,一旦发现可疑之处应立即停止支付并联系相关单位处理。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http://nanjing.pbc.gov.cn/nanjing/117528/119866/3501729/index.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