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去年净利润大涨80%,凸显券商国际化新进程

发表时间: 2018-03-16    来源:海通证券

3月14日收市后,海通证券旗下子公司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通国际”)公布2017年业绩显示,去年实现收入72亿港元,纯利30.3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80%。3月15日,海通国际股价上涨2.91%,收报5.31港元。

从具体业务来看,2017年海通国际的企业融资业务继续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股权融资IPO项目承销宗数在香港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二,债权融资累计完成110个债券发行项目;原有的经纪业务去年已全面升级为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规模(AUM)较2016年增长近18%;同时投资业务也不断拓展。

海通国际副主席及行政总裁林涌表示:“随着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进一步成熟完善,以及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制度有望于今年下半年落实,相信香港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

国际化实质加速

中国券商国际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以海通证券、中信证券等为首的大券商更是走在了国际化探索的前沿,在站稳内地的同时,不断将触角伸向国际,且发展步伐稳健而迅速。

2007年,海通证券获批在港设立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此为海通证券国际化起点。

2010年,海通成功收购香港本地最大券商之一--大福证券集团,并将其更名为海通国际证券。

而在香港立稳脚跟的海通,进一步开疆拓土,走出国门成为下一个航标。

2014年1月,获得新加坡证券和期货合同交易牌照的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新加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上海金融机构在海外成立的首家持牌分支机构。

2014年10月,海通国际发布公告,以每股1.8万日元的价格收购在日本东京上市的独立证券研究机构日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Japaninvest),收购价格约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亿元)。

2014年12月,海通证券公开宣布,拟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海通国际,以3.79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BESI)全部股权。2015年9月7日,双方举行股权交割仪式,海通证券宣布将BESI更名为海通银行。

据海通国际副主席及行政总裁林涌介绍:“公司上个月刚完成收购海通银行的英国及美国业务,未来将持续延续国际化发展进程,矢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系统重要性及品牌影响力的国际投行。”

资料显示,目前海通国际已经覆盖了整个亚太地区超过1300只投资级和高收益债券,活跃机构客户遍布全球;外汇和商品期货业务亦实现突破,年内成为港交所推出的场内人民币期权第一家做市商、离岸人民币及美元计价的实物交收黄金期货的首批做市商,也是唯一同时具备在港交所及新加坡交易所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做市商资格的中资券商。

此外,海通国际已成为香港市场股票衍生产品覆盖面最广的投行之一,并且已建立起覆盖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市场 450 多只股票的研究网络,于去年正式推出“全新程序交易服务系统”,现已覆盖全球多个金融市场,包括美国、中国香港及日本等。

海通国际拥有稳健及国际标准的风险管理体系,获穆迪 Baa2 及标准普尔 BBB 长期信用评级。已构建了涵盖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孟买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网络,矢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系统重要性及品牌影响力的亚太区顶尖精品投行。

大券商一马当先

中国资本市场领域的双向对外开放在加速推进,这为券商拓展海外业务带来了契机。

2017年7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首次纳入评级指标。“证券公司上一年度境外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0%、30%、20%,且营业收入位于行业中位数以上的,分别加 4分、3分、2分”。

为何大券商能在国际业务上一马当先?

首先,海外并购是券商国际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大券商资本充足,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因而能在国际业务拓展方面先声夺人,并且保持稳健增长,逐渐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根据上市券商2017年半年报数据,海外收入占比最高的仍然集中在大券商阵营,分别为中信证券(15.0%)、海通证券(14.7%)、华泰证券(13.3%)、光大证券(11%)和国泰君安(6.21%)。

其次,大券商发展国际业务,政策红利是加分项。随着证券期货业对外开放进入实质加速阶段,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大券商有望在包括国际业务的创新业务方面获得监管的重点支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