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 海通证券用数字化打造标杆投行

发表时间: 2018-06-01    来源:证券时报

海通证券坐落在上海人民广场东南角的一条不起眼的路上,一幢低调朴实的楼宇就是公司形象的真实写照。

这家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当年只有13人,在四川中路一间拥挤的小楼里起家,今天公司逾万人,资产规模5347亿元、净利润86亿元,成为中国证券业的一支劲旅。 新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个从零开始的行业,一路披荆斩棘,开路搭桥,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证券公司在市场的波涛中几乎全军覆没,一大批行业精英在金融市场的博弈中倒下。海通证券则穿越了行业周期和市场的风浪,成为中国证券行业——自成立至今30年来尚在营运且未更名、未被政府注资、未被收购重组的唯一一家证券公司。

“稳健乃至保守的风控理念渗透到海通人的骨子里,不冲动,不赚快钱,不赚短期的钱。”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如此概括公司的生存理念。

从13人的小公司到行业强龙

从中国证券业协会和第三方发布的证券公司2017年各项业务排名上,可以发现海通当前实力:

港股通交易额市场第一,活跃用户数行业第三;

融资类业务规模行业第二;

股票基金交易市场份额市场第四;

研究所影响力行业第三;

期货代理成交上期所份额第一;

IPO家数及承销保荐收入市场第二;

并购财务顾问服务行业第二;

企业债承销金额市场排名第一、承销数目行业第二;

公司债承销金额行业第四、承销数目行业第三……

是什么力量使海通证券不仅经受住证券市场大风大浪的挑战,而且发展成为行业强龙?市场公认的答案是:海通证券有敏锐的前瞻眼光、稳定的管理团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海通证券在对各项业务的战略布局上颇具前瞻性。相较于很多企业急功近利、追逐热点,海通2007年就决定走向海外,成立香港子公司,2009年耗资18.22亿港元与建银国际和工银国际争夺大福证券。彼时海通证券无论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在内地尚不拔尖,国内证券市场也尚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大福证券的效益亦非最佳状态。但经过几年脚踏实地的努力,海通国际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海通证券当年的海外出击的确独具战略眼光。

不同于国内不少金融机构频繁变更管理层,海通证券管理层在行业内是出了名的稳定,且业务能力出色。管理层大多数在公司拥有十多年管理经验;现任董事长周杰和总经理瞿秋平有丰富的资本市场投资经历和出色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在团队管理和业务经营方面见解独到。

正是这种多年积累的团队管理从业经历、默契的配合和精诚团结,使海通在改革开放中,抓住了一次次市场转瞬即逝的机会,使公司战略上没有失误、战术上表现出色,不断成长壮大。海通不但实现了“建起来”、“站起来”到“大起来”三级跳,而且对已经开始的第四个10年“强起来”的目标,也有了坚定的信心。

海通证券在业界有“博士军团”之称。公司极为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年年重金在国内外招揽优秀人才。上世纪90年代全国正规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每年不到20人时,海通就拥有数量不少的博士。即使今天,海通证券的“博士军团”在行业内依然耀眼,正式员工中博士多达159人。

2014年出任海通证券总经理的瞿秋平认为,博士军团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学习。公司的博士军团已经渗透到各业务层面,“他们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使他们不但能出色地把握商业机会、完成复杂的项目;也能宏观把握业务和政策的风险、规避行业周期和经济风险;为公司创造学习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海通证券的文化核心就是要做“志同道合的海通人”。周杰的观点是,企业文化是公司的软实力,制度设置出发点是以人为本。30年来,无论市场牛熊、公司盈亏,海通证券坚持善待员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即使对近6000人规模的证券经纪人,也都希望他们提升业务水平,获得一份体面的生活。也正因如此,同行普遍认为很难挖到海通证券的人,海通的员工——无论管理层、中层还是普通员工都相对稳定。

稳健乃至保守的风控理念

海通证券虽然隶属上海国资委,但股东结构非常分散,单一股东持股最多才3.5%,属于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股权结构意味着,海通的生存和发展要靠自己的努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行项目承揽,更要求海通人凭自己的本事在市场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出色的管理团队、优秀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制度文化,才成就了海通证券亮丽的业绩。

2017年,海通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直投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和海外业务利润总额分别为37.91亿元、11.64亿元、19.85亿元、13.81亿元、21.78亿元、15.62亿元和11.56亿元,在全公司利润总额中占比分别为29.41%、9.03%、15.40%、10.71%、16.90%、12.12%和8.97%。

从这组数据中让我们看到,海通证券各项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整体发展均衡。行业资深非银研究员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丁文韬认为,“海通属于各项业务齐头并进,几乎没有短板的证券公司。”

然而,这个“几乎没有短板”的公司,在大众眼中却非常低调。“海通证券30年的文化一直是坚持稳健乃至保守的风控理念。”瞿秋平点评说,这种风格用海通证券的说法就是“行稳致远”。

海通证券对“行稳致远”的理解是有“行稳”才能“致远”,要“致远”必先“行稳”。

“行稳”,是指海通证券秉承的“稳健乃至保守”的风险管理理念。30年来,正是这种有些保守的理念,让公司成功穿越了多个市场周期、业务周期、监管风格轮换和行业转型发展的高峰低谷,30年日益发展壮大,从“建起来”、“站起来”到“大起来”,正步入“强起来”的新阶段。

“行稳”的烙印深深地渗透到海通所有业务条线,“这种稳健乃至保守的业务风格,就是海通不冲动,不赚快钱,不赚短期的钱。”周杰说。

曾经在万国证券工作过的周杰,认为“证券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管控风险”。他要求以“抓安全生产”的方式抓合规、以“防范生产事故”的心态防范风险,提出“时时合规、人人合规、处处合规”12字风控原则,要求员工8小时以外只要谈及工作必须合规,前中后台每一位员工必须合规,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展业时必须合规。

瞿秋平也强调,“要以度为纲,培育良好合规文化;要真抓实干,落实合规工作要求;要以身作则,提升合规履职能力”,“要将合规要求入脑入心入行”。

实际上,海通证券已搭建了一套覆盖全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能有效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营运风险,还能为各业务之间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和预防机制,并及时处理潜在利益冲突。此外,该公司还建立了独立和集中化的内部审计及合规体系,监督各项营运和交易的合规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引领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是海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海通多年来的发展根基。周杰提出,海通证券要为员工创造价值,实现美好生活;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共同成长;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卓越回报。

在国内证券界,海通证券最大特点就是在集团化和国际化方面坚定不移,成效显著,已成为该公司当下最大的竞争优势。

在集团化方面,海通证券以证券母公司业务为出发点,通过设立、收购专业子公司,不断扩充金融产品服务范围,延伸金融服务边界,已基本建成涵盖经纪、投行、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融资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服务集团。集团化的金融平台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和交叉销售潜力,一方面为海通证券各项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也为海通证券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

2017年,海通证券旗下子公司的收入已占公司的60%: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实现利润总额21.78亿元,融资租赁业务实现利润总额15.62亿元,海通国际证券实现净利润30.3亿港元,均创历史新高。

海通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海通证券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立足亚太、辐射欧美”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两阶段”路径:第一阶段主要聚焦中国香港、东南亚等毗邻市场,积累经验,适时进入其它新兴市场;第二阶段逐步进入欧美成熟市场。2009年至2014年,海通证券通过收购香港大福证券、H股上市及增发、收购恒信金融集团,构建了自己的海外业务平台,顺利实现了国际化的第一阶段目标。2015年海通证券又通过收购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为国际化的第二阶段做好了战略储备。

目前,海通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1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或代表处。2017年,海通国际证券投行业务继续保持领先:股权融资金额排名在港中资投行第一,中国离岸债券发行数量排名全体投行第一。

海通银行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支持中国、欧洲、南美洲和非洲间的跨境业务交流,把公司的业务发展到更广阔的地理区域,为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提前部署。

瞿秋平介绍,海通证券将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适时在全球主要目标市场进行业务布局,利用现有的海外业务平台,做大客户基础,增强跨境产品的提供能力和专业的服务能力,提高国际化业务收入的占比;同时,还将加快跨境业务的整合,借鉴国际先进投行经验,探索以业务线为主导、以法律架构线或地域线为辅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满足该公司全球化运营管理的需求。

全面数字化起航

证券公司如何布局未来?这也是全行业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周杰将国内投资银行的发展转型概括为六大必然趋势——从通道型中介转向资本型中介、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散户为主到散户逐步机构化、从境内业务为主转向境内外联动发展、业务合规与风险管理日益强化、金融科技加速发展。

这六个趋势其实已勾画出当下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蓝图。去通道化、以客户为中心、散户机构化或产品化、走出去和引进来、强化合规风控、加大信息技术的引用等等,也已成为整个证券行业的共识和展业方向。

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下,海通证券以“集团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方向为指引,坚持“统一管理、自主可控、融合业务、引领发展”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通过持续提升生产运行、软件研发、科技管理三大科技能力,为海通证券全面数字化、打造中国标杆式投行而推进。

瞿秋平介绍,海通证券定义的数字化内涵是: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大数据平台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智能化是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自主可控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为此,海通证券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具体的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通证券制定了“两地三中心”整体规划,通过持续几年的投入,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并投入实际运行。近200套应用系统根据不同的灾备等级,分别实施了同城灾备、异地灾备、多点接入等策略,灾备体系建设完备程度和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同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海通证券大力实施金融云战略,推动传统IT基础设施全面转型。

大数据平台方面,海通证券要求在技术支持下,形成能深度洞悉客户、业务和管理的企业数字化大脑,用于辅助企业运营管理。据了解,海通证券大数据战略主要是围绕“1+3+N”方式展开。

海通证券的人工智能战略以大数据平台为中心,以人工智能平台为基础,全力打造海通大脑。基本策略是,以互联网金融领域为切入点,逐步扩展至其他业务领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海通证券已先后研发投产了智能选股、智能舆情、智能账户、智能搜索、智能资讯、智能客服等六大功能。在业务运营领域,海通将分散在近300家营业部的业务处理功能集中到8个区域处理中心,实现后台自动化、智能化的审核和业务流程检查。

瞿秋平认为,“在风险管理领域,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监测风险的变动趋势,实现智能风险预警,能更好地体现风险管控的前瞻性。同时强化风险预警与风险防范、风险处置的有效衔接,能更好地实现预警与其他风控环节的联动性,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风险监测预警,确保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全覆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