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券商出海记之海通样本:打造"中国"元素,坚持科技赋能,全球化战略如何实现?来看三大驱动要素

发表时间: 2020-12-21    来源:券商中国

在金融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推进之下,外资投行纷纷加码中国市场。秉承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的理念,中资券商的“出海记”更值得关注。

近年来,看好境外市场发展前景的券商逐渐增加,其国际化布局动作也日渐频繁。根据中证协此前发布的2019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海通证券境外子公司占比营收26.12%,位列行业首位。长期以来,海通国际证券更是保持了在中国香港中资证券机构中的龙头地位。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专访到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详细了解海通证券的国际化业务布局。瞿秋平向记者介绍,战略引领、稳步前行是海通证券探索国际化的重要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海通证券将继续保持扎根香港的战略定力及做大做强的决心,坚定不移地走好“立足香港、辐射全球”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外资控股券商在华加速设立等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证券行业也面临着相当挑战,打造中国航母级券商势在必行。海外业务能否为“航母级券商”插上起飞的翅膀?又将如何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传递出中国声音?

中资券商国际化路径:深耕香港、突破欧美

资本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史,同样也是证券行业的发展史。回望中资券商的国际化旅程,可一直追溯至1992年。

早在1992年12月,万国证券、中创和长江实业合作收购了香港大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控股权,并将其更名为上海万国(香港)证券,成为首家收购境外企业的证券公司,在香港首次迈出中资券商国际化的第一步。

而导致国内券商纷纷探索“出海”路径的,还是在2006年利好政策的出台。当年6月,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三签署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创新试点类证券和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大批国内券商前往香港设立经营网点。截至2020年9月,在港运营的中资券商已超过30家。

香港作为国际化的桥头堡,自然具备了天然优势,是中资券商学习规则、积累经验的首选之地。中资券商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积极筹资,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截至2020年9月,在港运营的中资券商已超过30家。其中,在港股上市的中资券商已有15家,除恒泰证券单独在港上市之外,其他均为“A+H”上市公司。此外,国内券商的香港投行子公司单独上市的也多达5家,分别为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申万宏源香港、兴证国际和西证国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资券商的海外业务不断推进,自然也带动了海外业务收入的增长。中证协数据显示,近年来排名前十的券商境外子公司业务平均收入稳步上升。其中,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已连续四年超过20%。

中资券商境外子公司收入占比行业前十平均值

在香港站稳脚跟之后,更多的头部券商将视角放至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沿着“立足香港-辐射全球”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推动国际化战略发展。近年来业内较为有名的案例包括:

海通证券2010年收购大福证券、2014年-2015年收购Japaninvest和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100%股权;

中信证券2013年收购里昂证券;

广发证券2013年收购英国NCM期货;

华泰证券2016年收购美国Assetmark公司;

银河证券2018年收购马来西亚联昌集团证券业务;

……

海通证券“出海记”样本

透视各家券商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来看,其打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海通证券近年来的各项业务实践特色相当明显。

根据中证协此前发布的2019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海通证券境外业务实现收入89.93亿元,占比营收26.12%,位列行业首位。长期以来,海通国际证券更是保持了在中国香港中资证券机构中的龙头地位,具有相当的市场影响力。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表示,战略引领、稳步前行是海通证券探索国际化的重要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海通证券将继续保持扎根香港的战略定力及做大做强的决心,坚定不移地走好“立足香港、辐射全球”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谈及“立足亚太、辐射欧美”的口号,瞿秋平指出,海通证券在2002年就提出了这一全球化发展战略。自2007年在港设立海通国际控股以来,海通证券境外业务从无到有,目前已形成了海通国际证券、海通恒信及海通银行三大业务平台,境外业务覆盖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已初步具备提供跨境、跨市场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具体来看,海通证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路径,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以香港作为国际化的桥头堡,海通证券于2010年和2014年成功收购香港大福证券和恒信租赁集团,深化在港的业务布局和扩展金融服务链条,为后续的国际化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2015年海通证券完成了对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的收购,并更名为海通银行。通过收购,海通证券获得了包括欧美、巴西在内的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务牌照,搭建了向欧美发达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在多年耕耘之下,海通证券旗下并购产业均有优秀表现。例如,截至2019年底,海通国际证券总资产达到1563亿港元,较2010年底收购完成之时增长接近13倍;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了82亿港元,较2011年的营业收入增长超过7倍。

类似的,截至2019年底海通恒信总资产接近1000亿元,较收购完成的2014年底增长超过3倍,营业收入接近73亿元,较2015年增长接近2倍;海通恒信于2019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海通证券在香港联交所的第三个上市平台,也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券商系融资租赁公司。

瞿秋平表示,随着海通证券国际化布局的完善,集团的境内外协同和交流也不断加深。当前,国际化的基因正不断渗透到海通证券集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同时,瞿秋平也认为,中资券商面对复杂的境外市场环境,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海通证券的国际化业务布局也遵循“稳”字当头策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国际化要有耐心,每跨入陌生的市场一步,都要进行充分的战略考虑和市场研究,审慎评估自身的财务、风险管控、人才储备等综合能力,才能最终逆水行舟、行稳致远。

“出海”之路仍需砥砺前行

在历经近30年的发展后,中资券商的国际化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无论是境外业务的深度(收入的国际化比例、以客户为中心的复杂产品设计能力等),还是广度(区域布局范围、业务服务链条、金融产品的丰富性),都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国际一流投行的海外业务已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海外收入占比在2019年分别达到了40%和27%;而中资券商除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外,其余投行海外收入占比仍然较低,且大部分中资券商的海外布局仍局限在香港,既不大也不强,仅能满足境内客户的部分跨境业务需求。

不得不承认,中资券商国际化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初期,较难在集团层面实现资源的统一整合,特别是针对客户需求调配各国家地区资源的能力不强,提供跨境类产品及服务水平也仍然较低。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行业目前仍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不同市场间相对分割、缺乏有效的互通机制,无法充分发挥混业经营在信息、协同、规模经济等诸多方面潜在的优势,也无法充分满足客户在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区域的全方位需求。

在当前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外资控股券商在华加速设立。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证券行业也面临着相当挑战。中资券商如何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代表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此,瞿秋平认为,实现“客户需求、政策、自身禀赋”三项共振是实施国际化的关键。“如果说中国投资银行第一阶段的国际化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已经是国际化第二阶段,中国元素、科技赋能、政策支持是培育本土国际一流投行缺一不可的三块基石。”

首先,服务“中国元素”、做好所在国业务,是提升跨境业务联动的基础和关键。中资券商应依托“中国元素”业务作为发展所在国业务的切入口,一方面加深对于所在国业务规则、市场环境、投资者等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所在国市场建立起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通过“中国元素”项目为核心的“生态圈”延伸,进一步拓展与当地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合作,打开所在国业务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元素”?瞿秋平进一步介绍,当前伴随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而壮大的许多中资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而纷纷选择出海拓展业务。同时,资产快速积累的机构及高净值个人也逐步将目光从国内的投资品种拓展至更广泛的跨境资产。聚焦“中国元素”,抓住与中国相关的客户需求,采取客户跟随战略,从自身优势业务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客户海外发展的痛点和短板,才是中资券商成功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关键。

第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以科技引领国际化业务创新和助力跨境管控能力提升。中资券商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境内和境外各单位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整合到集团统一的平台上,真正实现集团的全球化运营。借助金融科技,中资券商开展海外所在国业务时需与本土投行体现出差异性;通过科技赋能,促进金融科技从支持业务的角色向引领业务的角色转变。同时注意发挥金融科技在跨境管理及防范风险的核心功能,以创新理念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推进中国投资银行国际化。瞿秋平建议,应进一步放宽符合条件的中资券商境内外融资渠道,在公司债、增资扩股等传统融资渠道方面降门槛、简流程,同时建议监管机构对中资券商发行金融债提供政策支持。另外,也建议外汇管理机构给予部分符合条件的中资券商一定的集团年度专项外汇额度,通过专用外汇账户实施监控。

中资券商国际化之路已经走了28年,虽然卓有成效,但仍需夯实基础、砥砺前行。瞿秋平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各家券商需要统筹考虑客户、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积极谋划、勇于决策,要有先手棋意识,抓住逆周期投资的机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储备,加强提升国际化业务能力,切实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关闭